佛语禅心语录(精选12篇)-yabo亚博88

时间:06月29日 网络精选 心语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佛语禅心语录(精选12篇)

  在繁忙的生活中,不妨静下心来阅读一些佛语禅心的语录,它们如明灯般照亮内心,带来宁静与智慧。通过学习和借鉴这些范文,我们可以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找到内心的平静。让我们一起沉浸在禅意的世界里,让心灵得到洗涤,提升自我,享受阅读带来的启示与乐趣。

佛语禅心语录 篇1

  心清净了,一切都清净;心自在了,一切都自在。

  她和东华,应的是那句佛语,说不得。说不得,多说是错。说多是劫。

  爱斯基摩人捕狼,将涂有血液的刀刃倒插于雪地,狼远远嗅到便趋往舔舐,舌尖割伤,鲜血汩汩,狼也舔的更欢,直到失血晕倒,轻易被俘。正合乎佛语: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舔之。则有割舌之患。有些事当止则止。

  【佛心佛语】佛曰:1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2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3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4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三千繁华,弹指刹那,百年过后,不过一捧黄沙。

  你若不疑,人间不寒。你若不离,世界不远。你若不恨,苍天有暖。你若不语,四海升平.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禅定无烦恼,心如莲花开。

  “随其心静,则佛土净”。

  人生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五取蕴苦;

  万苦贪嗔痴,一经戒定慧

  人生如蔷薇,弃世者鄙其刺,乐世者乐其芬。

  传说惠能就因经中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经文而开悟。

  人生无常,世事难料。生命太脆弱了!生死只在呼吸间,连一口气呼出去,能不能再吸回来都是未知。

  避世青丘的两百多年算不上什么清静,但这两百年里倒是很难得再想起东华,来到九重天,却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看东华的模样,并未将她认出来,她真心觉得这也没什么不好。

  她同东华,应的是那句佛语,说不得。说不得,多说是错,说多是劫。

  佛经有云,闻佛语,要像听情人的话,亲近的人说的深情话,历来是比较入耳的话。想来,以情语来论禅,也是这个道理。

  佛语有云:一切皆为虚幻。是的,在这无边无际的苍穹中。人类是最渺小的存在。同蝼蚁般渺小。但是,纵然渺小,人类也是不可忍视得存在。

  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佛语有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禅钟佛语何把归人劝,换得泪落西湖三月天。

  她与东华,应了那句佛语,说不得,多说是错,多说是劫。

佛语禅心语录 篇2

  1) 懈怠之人,犹如舂杵,有二种事,一者不能自使,日益损坏;二者不能自立,弃地即卧,渐不堪用。——《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

  2) 多少人真正了解幸福?内心能悟就是本性,本性原就已具足安详之道。安详就是真正的幸福,要了解幸福,内心就一定要有智慧。

  3) 学无朋类,不得善友,宁独守善,不与愚偕——《法句经》。注:修学过程中,如找不到真正的朋友,与其和愚痴的人在一起,还不如独守正道。

  4) 智慧是本性外在的显现,修禅的人,修到最后就是开悟,开悟自己清净的本性。开悟的人就能得到永远的幸福、快乐。

  5) 菩萨应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恶事向自己,好事与他人。若自扬己德,隐他好事,令他受毁者,是菩萨波罗夷罪。——《梵网经》

  6) 我们对一切的逆境感受,要学习以欢喜心来接受,不要因过度敏感,而产生错误感受,因而平添了自己的烦恼。

  7) 譬如有人,因其饥故,食七枚煎饼,食六枚半已,便得饱满。其人志悔,以手自打,而作是言:没知半饼能充足者,应先食之。——《百喻经》

  8) 善男子,若能观怨一毫之善,不见其恶,当知是人名为习慈。若彼怨家,设遇病苦,能往问讯,瞻疗所患,给其所需,当知是人能善修慈。

  9) 若闻讥毁,心能堪忍;若闻赞叹,反生惭愧。——《优婆塞戒经——自他庄严品》。注:听到讥讽毁谤,要能忍辱,听到赞扬,反要生惭愧之心。

  10) 若多少有闻,自大以骄人,是如盲执烛,照彼不自明。《法句经》。懂一点东西就自高自大,就好像盲人手执灯烛,照亮了别人自己却看不到。

佛语禅心语录 篇3

  佛语禅心(1)

  佛说,“人的生命,只在一个呼吸间。”

  生命短促,我们应该善待自己的菩提身,思索活着的意义。生命不是用来寻找答案,也不是用来解决问题的,他是用来愉快地生活的,人生多一分烦恼,就需要有一分禅心来解救。

  红尘凡夫,人人都需要有一颗禅心。

  佛语禅心(2)

  梦窗国师诗云:“青山几度变黄山,世事纷飞总不干。眼内有沉三界窄,心头无事一床宽。”

  境由心造,心即主人,心无物欲,方寸之间皆海阔天空永无崖畔。胸怀坦荡,宛若长空旭日烦恼则无处藏身。

  我们何不也做一个这样的快乐佛呢!

  佛语禅心(3)

  初祖达摩说:“不谋期前,不虑其后,不念当今。”

  行也安然,坐也安然;穷也安然,富也安然;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得失无意,看天际云卷云舒。

  这才是真正的解脱。

  佛语禅心(4)

  燃灯法师说:“如果我们破除一切执着尘劳,丢掉身外乱性的贪婪和物欲,找回自己,这样就能获得身心的自然安宁、惬意、舒适、安逸;幸福的生活也随之而来。”

  一切只知道追逐名利,而不知道享受的人心最苦累,可惜世上仍有大多数人,为了各种欲望拼命占去所有清醒时刻,只余下少许时刻来追寻生命的意义。

  佛语禅心(5)

  证严法师说:“宁静是美,安定最乐,这是习禅,修身,养性,怡悦,且最崇高最美好的境界。

  佛经的本质就是安详,我们可以在佛经中找到“安详”的真正意义和追求安详的途径,无论是谁要追求,要达到愉快、美满、充实、潇洒的人生境界,都绝对不能缺少一颗安详的心。

  佛语禅心(6)

  耕耘先生说:“人一旦失去了安详,同时便会褪去了生命的华彩,是女孩子,不会再容光照人,是男孩子,就面目可憎。”

  是啊,倘使生活中缺少了安详,而怀着挫折、无奈、怀疑、忧虑的心态去过活人生,那生活对生命来说,毫无疑问就是一种惩罚了,一个人要学会安顿自己的心灵,做到内心宁静安适,我们的人生一定才会美好。

  佛语禅心(7)

  静慧大师说:“学佛几十年,我对佛教最重要的体会只有六个字,看破、放下、自在。”

  所谓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别心,是非心,得失心,执着心。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属。我们要抛弃的是一切的执着,淡薄明心放下贪嗔痴,不绝望于人生的苦,也不执着于人生之乐。

  佛语禅心(8)

  静慧大师说:“苦在一切人面前都是平等的,只不过苦的方式不同而已,人活着为什么会感到很累很累呢?就是因为总是被种种外在的事相锁迷惑,总希望得到的越多越好以至于肩上的担子越来越沉重,以至于连步子都迈不开了。

  人生是苦的,充满烦恼,如果放下执着,苦当下就是空,烦恼就是菩提,人生就是解脱,当下就放下,无分别,凡夫就是佛,婆娑世界就是净土,在繁忙的人生中就能实现最大的自在。

  佛语禅心(9)

  灵泉宗一禅师有诗云:“美玉藏顽石,莲花出淤泥,须生烦恼出,悟得即菩提。”

  凡有奢求,必得烦恼,所以不要去追求什么,只问自己该做什么,这就是安分,求心安,求解脱,首先该做个明白人,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怎么样获得。明白人既能努力改变环境,更能努力改变心境,改变环境靠聪明,改变心境靠智慧。

  佛语禅心(10)

  弘一大师说:“人生随缘便会活的自在,能够安分守己,不被环境所转,心中就不会有障碍。”

  佛之随者,不是跟随,不是随便,是顺其自然,不怨尤、不强求、不激进,不明此意的人只是在听天由命,他所认为的随缘只是任之弃之,悲观之见溢于言表。其实一切随缘并不是消极的等待或放弃追求,而是,要用一颗平常心去看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不刻意要求结果,关键是你自己是否已经做到了你该做的,你的心里是否满意你自己,有了这样的心态,你就不会过于执着,也就有了一颗平常心,此即随缘。

  佛语禅心(11)

  尊者米拉日巴说:“远离嗔恨损害得安乐,抛弃傲慢嫉妒得安乐。平等安住万法亦安乐,以心观心即得此安乐,无别智慧法界中安乐,自然而然本性之安乐,此乐于我乐乐有许多,无所希盼世间之欢乐!

  若能一切随他去,便是世间自在人。安乐一直存在于心性光明中,了悟这一本性就会“生亦安祥,死亦安祥”了

  佛语禅心(12)

  尊者米拉日巴说:“远离嗔恨损害得安乐,抛弃傲慢嫉妒获安乐,平等安住万法亦安乐,以心观心即得此安乐,无别智慧法界中安乐,自然而然本性之安乐,此乐于我乐乐有许多,无所希盼世间之欢乐!”

  若能一切随他去,便是世间自在人。安乐一直存在于心性光明中,了悟这一本性就会“生亦安详,死亦安详。”了。

  佛语禅心(13)

  耕云先生说:“内心安适,俯仰无愧,从一天到一年,从一年到一生,都能够俯仰无愧,心安理得,活得很踏实,秒秒感受安详,活在至真、至善、至美当中,这才是人生的最高幸福。”

  现代人都有事业心,而且志向不小,要想有所成就,须知欲安天下必先安心的道理。古语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见,古时之人就把修身放在了第一位。安家、安国、安邦,必先安心,之后才能安天下。

  佛语禅心(14)

  《四十二章经》中说:“心若调适,道可得矣。于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恼,行即退矣。其行即退,罪必加矣。但清净安乐,道不失矣。”

  其意是说:心意如果调整适宜道就可得了。在修道过程中,如果一味地急躁冒进,身体就会疲倦。如果身体疲倦了,心意就会恼恨,恼恨如果产生了,自然会后悔而不愿继续修行。修行一旦悔退,罪业必定会增加了。只有心身清净,道才不会失去。佛曰:“度人自度”也许这就是安心的最高境界。

  佛语禅心(15)

  耕云先生说:“人活着只求心安无愧,你我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并不建立在少数主观和偏见者的好恶之上。人要是没有这种坚持,没有这种自我做主的态度他会活得很无奈。”

  没有自我的生活是苦不堪言的,没有自我的人生是索然无味的,没有自我和丧失自我是悲哀的。所以,你只管活你自己的,不必去介意别人的扭曲与是非。

  佛语禅心(16)

  《菜根谭》中说:“持身涉世,不可随境而迁。须是大火流金而清风穆然,严霜杀物而和气蔼然,阴霾翳空而慧日朗然,洪涛倒海而砥柱屹然,方是宇宙内的真人品。”

  真人品的持身涉世是在各种环境都立定不变,即使是在流金铄石、严霜杀物、阴霾翳空、洪涛倒海的时候,也依然不随境而迁。

  佛语禅心(17)

  证严法师说:“同样一个'得’字,有'舍得’,也有'得失’,两种完全不同的心境。有智慧的人就能够舍,能'舍’也就能'得’,能得无限的快乐;不能'舍’就会有'失’,失去了心境的安宁。”

  舍弃不是失掉幸福,而是成就完美这是经过淘洗的完美。人生不能追求绝对的完美,但我们可以追求经过舍弃的完美。就像背上包袱太多,我们须舍弃一些轻松上路一样。放弃自我,真我就出现了;放弃有限,就会赢得无限;放弃偏执,就可得到内心的安详。如果能够保持一颗平实不乱的真心,佛性当下就会开显。

  佛语禅心(18)

  《佛遗教经解》中说:“汝等比丘,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常乐,即是福乐安稳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居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

  做人不可让贪欲堵塞自己的心智,蒙蔽住自己的眼睛。物欲太强会让人的灵魂变态,变得永不知足以致精神上永无宁静永无快乐。

  佛语禅心(19)

  证严法师说:“才华横溢的人,一方面很容易达到目的,很快就获得了世俗的满足;另一方面,因所求没有止境,又永远不容易寻得内在的圆满,才华反而成了自苦的根源。”

  做人必须要有节制,节制是抵制诱惑的力量,不节制只会是烦恼和痛苦缠绕的人生甚至会走向灾难。人生有节制,生活就有幸福。

  佛语禅心(20)

  赵州禅师说:“你不缺少的东西,正是你没有的东西;你没有的东西,恰恰就是你本来不缺的东西。”

  人生是场无休无情的战斗,做人要时时刻刻向无形的敌人作战。本能中那些致人死命的力量,乱人心意的欲望,暧昧的念头,使你堕落使你自行毁灭。在人生追求的过程当中,我们应该保持知足的心态,心灵安定才是最大的幸福

  佛语禅心(21)

  证严禅师说:“心田要多播善的种子,多一粒善的种子,就减少一棵杂草。及时行善,以免你的心里再起坏念头。凡是做善拖延的人,内心不易与恶事绝缘。”

  善心对坚硬而言是柔和,对难以克制而言是容忍,对冷酷而言是温暖,对厌世而言则是乐趣。善心代表着一种能够被他人欣赏和尊重的巨大的内在力量,随和、仁慈可以激励人们忘我地工作而孤意、强硬则无能为力。

  佛语禅心(22)

  达摩大师说:“若一念心起,则有善恶二业,有天堂地狱。若不以心生心,则心心入空,念念归静,从一佛国至一佛国。若以心生心,则心心不静,念念归动,从一地狱历一地狱。”

  一念不生,万法庄严。一念不生的时候就正,万法归一,无处不庄严,无处不是妙有。修行的根本就在正念,平时一定要提起正念。

  佛语禅心(23)

  慈航法师说:“一个好人,一生当中最耀眼的,是他那充满仁慈的行动,虽然微不足道,默默无闻,也没有人会记住。一切天性仁慈的人,总是热心地做些不求报偿的善事。”

  仁慈的底蕴是高尚的情操,慷慨豪迈是它的风格,仁慈是自觉自愿地投入,与人同行让人一生快乐。人生在世,要做好人好事善于给予爱,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爱和幸福。

  佛语禅心(24)

  佛陀说:“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万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恶言,永远不要出自于我们的口中,不管他有多坏有多恶。你骂他,你的心也就被污染了。说话不要有攻击性,不要有杀伤力,不夸己能不扬人恶。业障深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真正修行的人,从不会在意别人的过失与缺点而是懂得宽容。

  做人,应该看到他人的优点宽容他人的不足。

  佛语禅心(25)

  《佛陀的格言》中说:“莫轻视小恶,以为我不会受报应。莫轻视小善,小水滴不断地落下,最后能灌满整个瓶子。所以聪明的人逐渐积集小善,而致使他整个人充满着福德。”

  人应当“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如果不能防微杜渐,小恶可以积成大恶,终必酿成大害。

  佛语禅心(26)

  《阿含经》有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证严法师说:“土地不耕种,则必杂草丛生,所以行善,要日日行,时时行,不断去行,哪怕是举手投足也要存有一分善念。”

  一个人作恶时,他的心智就有了污垢;一个人不作恶时,他的内心就清净。清净与污垢完全在你自己,别人帮不上忙。我们要一辈子都不懈地身体力行,才能屏绝恶而不断接近善,人格才会日臻完善人生才会日臻完美。

  佛语禅心(27)

  黄檗禅师有首诗:“心如大海无边际,广植净莲养身心;自有一双无事手,为做世间慈悲人。”

  古诗云:“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有了慈悲心,我们的生命才能够是善的循环,而不是恶的叠加;有了恶性,就会无法突破自我。博爱者必得人爱,作恶者终害自己。

  佛语禅心(28)

  《佛陀的格言》中说:“在这个世界上,永远不可能用仇恨来止息仇恨,仇恨只可以用慈爱来止息,这是一个永恒的真理。”

  不要把别人带来的伤害,深深地留在你的记忆中,在那里继续侵蚀你的心;忍辱求和,受辱不怨,既是一种处世方法,也是一种高尚情操。

  宽容是一种雅量,是文明和胸怀,更是一种人生的境界。你宽容了别人就等于宽容了自己,宽容的同时也创造了生命的美丽。宽容还是制止报复的良方,善于宽容的人不会被世上不平之事所摆弄,即使受了他人的伤害,也绝不去冤冤相报,而是时时提醒自己:“邪恶到我为止。”

  佛语禅心(29)

  《佛经译本》上说:“爱产生爱,恨产生恨。若以怨报怨、以恶待恶,将会形成恶性循环!和气致祥、诚心和气比疾言厉色、怒发冲冠的效果好。若能人人诚心和气,势必乾坤朗朗、霁日光和、祥瑞普降。”

  报复是一柄双刃剑,它在将剑刺进对方身体与心理的同时也伤害了自己。但愿我们生活的世界,多一些怀有仁爱宽容之心的人少一些对人施报复的人!

  佛语禅心(30)

  净空老法师说:“凡夫看佛菩萨,佛菩萨也是凡夫;佛菩萨看凡夫,凡夫也是佛菩萨。”

  心里光明的人看别人也是光明的;如果心里阴暗,看别人也是阴暗的。一个人应该时时保持内心光明,不要让任何邪恶念头萌发,防微杜渐使自己的品质更加高尚。

关于佛语禅心语录 篇4

  1) 佛心没有远近,人的愿望也没有大小,只要心诚意正,即可达到弘愿。手心向下是助人,手心向上是求人;助人为乐,求人痛苦。

  2) 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3) 待人处事诚正信实,问心无愧,就可以皆大欢喜,身心自在。人生有三毒:贪、嗔、痴,以布施治贪,以慈悲治嗔,以智慧治痴。

  4) 假使干草积同须弥,投火于中,如芥子许,必皆烧尽。何以故?火能烧故。于如来所种少善根亦复如是,必能烧尽一切烦恼。——《华严经》

  5) 修行,并不只是让环境更加舒适而已,一般人会要求生活周遭的条件:房子宽敞、灯光明亮…但却不知道要装饰自己的内在,点亮内心的智慧。

  6) 不调饮食,则病患必生;不阅三藏,则智眼必昧——藕益大师《阅藏知津叙》。注:不调理饮食,病患必生,不阅三藏经典,智慧之眼就会蒙昧。

  7) 佛言:恶人闻善,故来扰乱者,汝自禁息,当无嗔责,彼来恶者而自恶之。——《四十二章经》

  8) 一个人若不在修行,又不认识这个心,他的心就会走样变形;就像一面干净的镜子染上尘埃,又像太阳被乌云遮蔽,无法看到事物真实的面貌。

  9) 法譬如水,能洗诸垢秽,若井、若池、若江、若河、溪、大海,皆悉能洗诸垢秽。其法水者,亦复如是,能洗众生诸烦恼垢。——《无量义经》

  10) 信徒问:“师父!什么是开悟?”开悟,就是找到真正的生命。透视人生悟得真理,而能不迷惑,这就是个开悟的人。

  11) 若人寿百岁,邪学志不善,不如生一日,精进受正法。——《法句经》。注:如能活一百岁,却去学不好的东西,还不如活一天,勤奋追求真理。

  12) 一般人为什么会得不到幸福呢?因为他的感受是错误的,所以心很乱很苦,若事事怀疑,过度保护自己,扭曲别人的.用意,幸福离他就很遥远。

  13) 朱元璋谓学书须是专一于是,更无余好,方能有成。而予闻古之善琴者,亦谓专攻三二曲,始得入妙。斯言虽小,可以喻大。——莲池大师

  14) 有一次孟子讥笑众生:如果家里的羊走失了,人们会去找回来;但良心掉了,却不知道有没有人要去找。

  15) 佛言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是故心分两路,事不归一。情专志笃,三昧速成。参禅念佛人不可不知。——(明)莲池大师《竹窗随笔》

  16) 人生、宇宙是我们当下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但是很多人都茫然不解,所以,必须透过修行、修心来体证真理。

  17) 佛经中提到心有八万四千个,总结起来有善、恶、无记三种。所以,心又可分为佛心、罪恶的心两种,简言之就是善与恶、真与妄。

  18) 我们的本性是真实的、永恒的,是慈悲喜舍的;而凡夫的心却永远在变化,虚妄不实在的,因此,我们要从不断地观照中来修正我们的心。

  19) 如人水所漂,惧溺而渴死,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如人设美膳,自饿而不食,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华严经·菩萨问明品》

  20) 开悟的人有什么好呢?一个开悟的人,任何事情他都放得下,再大的灾难也不会动摇他的心。在滚滚红尘中打转,而依然能随缘而不变。

佛语禅心经典语录 篇5

  佛语禅心(1)

  佛说,“人的生命,只在一个呼吸间。”

  生命短促,我们应该善待自己的菩提身,思索活着的意义。生命不是用来寻找答案,也不是用来解决问题的,他是用来愉快地生活的,人生多一分烦恼,就需要有一分禅心来解救。

  红尘凡夫,人人都需要有一颗禅心。

  佛语禅心(2)

  梦窗国师诗云:“青山几度变黄山,世事纷飞总不干。眼内有沉三界窄,心头无事一床宽。”

  境由心造,心即主人,心无物欲,方寸之间皆海阔天空永无崖畔。胸怀坦荡,宛若长空旭日烦恼则无处藏身。

  我们何不也做一个这样的快乐佛呢!

  佛语禅心(3)

  初祖达摩说:“不谋期前,不虑其后,不念当今。”

  行也安然,坐也安然;穷也安然,富也安然;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得失无意,看天际云卷云舒。

  这才是真正的解脱。

  佛语禅心(4)

  燃灯法师说:“如果我们破除一切执着尘劳,丢掉身外乱性的贪婪和物欲,找回自己,这样就能获得身心的自然安宁、惬意、舒适、安逸;幸福的生活也随之而来。”

  一切只知道追逐名利,而不知道享受的人心最苦累,可惜世上仍有大多数人,为了各种欲望拼命占去所有清醒时刻,只余下少许时刻来追寻生命的意义。

  佛语禅心(5)

  证严法师说:“宁静是美,安定最乐,这是习禅,修身,养性,怡悦,且最崇高最美好的境界。

  佛经的本质就是安详,我们可以在佛经中找到“安详”的真正意义和追求安详的途径,无论是谁要追求,要达到愉快、美满、充实、潇洒的人生境界,都绝对不能缺少一颗安详的心。

  佛语禅心(6)

  耕耘先生说:“人一旦失去了安详,同时便会褪去了生命的华彩,是女孩子,不会再容光照人,是男孩子,就面目可憎。”

  是啊,倘使生活中缺少了安详,而怀着挫折、无奈、怀疑、忧虑的心态去过活人生,那生活对生命来说,毫无疑问就是一种惩罚了,一个人要学会安顿自己的心灵,做到内心宁静安适,我们的人生一定才会美好。

  佛语禅心(7)

  静慧大师说:“学佛几十年,我对佛教最重要的体会只有六个字,看破、放下、自在。”

  所谓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别心,是非心,得失心,执着心。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属。我们要抛弃的是一切的执着,淡薄明心放下贪嗔痴,不绝望于人生的苦,也不执着于人生之乐。

  佛语禅心(8)

  静慧大师说:“苦在一切人面前都是平等的,只不过苦的方式不同而已,人活着为什么会感到很累很累呢?就是因为总是被种种外在的事相锁迷惑,总希望得到的越多越好以至于肩上的担子越来越沉重,以至于连步子都迈不开了。

  人生是苦的,充满烦恼,如果放下执着,苦当下就是空,烦恼就是菩提,人生就是解脱,当下就放下,无分别,凡夫就是佛,婆娑世界就是净土,在繁忙的人生中就能实现最大的自在。

  佛语禅心(9)

  灵泉宗一禅师有诗云:“美玉藏顽石,莲花出淤泥,须生烦恼出,悟得即菩提。”

  凡有奢求,必得烦恼,所以不要去追求什么,只问自己该做什么,这就是安分,求心安,求解脱,首先该做个明白人,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怎么样获得。明白人既能努力改变环境,更能努力改变心境,改变环境靠聪明,改变心境靠智慧。

  佛语禅心(10)

  弘一大师说:“人生随缘便会活的自在,能够安分守己,不被环境所转,心中就不会有障碍。”

  佛之随者,不是跟随,不是随便,是顺其自然,不怨尤、不强求、不激进,不明此意的人只是在听天由命,他所认为的随缘只是任之弃之,悲观之见溢于言表。其实一切随缘并不是消极的等待或放弃追求,而是,要用一颗平常心去看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不刻意要求结果,关键是你自己是否已经做到了你该做的,你的心里是否满意你自己,有了这样的心态,你就不会过于执着,也就有了一颗平常心,此即随缘。

  佛语禅心(11)

  尊者米拉日巴说:“远离嗔恨损害得安乐,抛弃傲慢嫉妒得安乐。平等安住万法亦安乐,以心观心即得此安乐,无别智慧法界中安乐,自然而然本性之安乐,此乐于我乐乐有许多,无所希盼世间之欢乐!

  若能一切随他去,便是世间自在人。安乐一直存在于心性光明中,了悟这一本性就会“生亦安祥,死亦安祥”了

  佛语禅心(12)

  尊者米拉日巴说:“远离嗔恨损害得安乐,抛弃傲慢嫉妒获安乐,平等安住万法亦安乐,以心观心即得此安乐,无别智慧法界中安乐,自然而然本性之安乐,此乐于我乐乐有许多,无所希盼世间之欢乐!”

  若能一切随他去,便是世间自在人。安乐一直存在于心性光明中,了悟这一本性就会“生亦安详,死亦安详。”了。

  佛语禅心(13)

  耕云先生说:“内心安适,俯仰无愧,从一天到一年,从一年到一生,都能够俯仰无愧,心安理得,活得很踏实,秒秒感受安详,活在至真、至善、至美当中,这才是人生的最高幸福。”

  现代人都有事业心,而且志向不小,要想有所成就,须知欲安天下必先安心的道理。古语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见,古时之人就把修身放在了第一位。安家、安国、安邦,必先安心,之后才能安天下。

  佛语禅心(14)

  《四十二章经》中说:“心若调适,道可得矣。于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恼,行即退矣。其行即退,罪必加矣。但清净安乐,道不失矣。”

  其意是说:心意如果调整适宜道就可得了。在修道过程中,如果一味地急躁冒进,身体就会疲倦。如果身体疲倦了,心意就会恼恨,恼恨如果产生了,自然会后悔而不愿继续修行。修行一旦悔退,罪业必定会增加了。只有心身清净,道才不会失去。佛曰:“度人自度”也许这就是安心的最高境界。

  佛语禅心(15)

  耕云先生说:“人活着只求心安无愧,你我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并不建立在少数主观和偏见者的好恶之上。人要是没有这种坚持,没有这种自我做主的态度他会活得很无奈。”

  没有自我的生活是苦不堪言的,没有自我的人生是索然无味的,没有自我和丧失自我是悲哀的。所以,你只管活你自己的,不必去介意别人的扭曲与是非。

  佛语禅心(16)

  《菜根谭》中说:“持身涉世,不可随境而迁。须是大火流金而清风穆然,严霜杀物而和气蔼然,阴霾翳空而慧日朗然,洪涛倒海而砥柱屹然,方是宇宙内的真人品。”

  真人品的持身涉世是在各种环境都立定不变,即使是在流金铄石、严霜杀物、阴霾翳空、洪涛倒海的时候,也依然不随境而迁。

  佛语禅心(17)

  证严法师说:“同样一个'得’字,有'舍得’,也有'得失’,两种完全不同的心境。有智慧的人就能够舍,能'舍’也就能'得’,能得无限的快乐;不能'舍’就会有'失’,失去了心境的安宁。”

  舍弃不是失掉幸福,而是成就完美这是经过淘洗的完美。人生不能追求绝对的完美,但我们可以追求经过舍弃的完美。就像背上包袱太多,我们须舍弃一些轻松上路一样。放弃自我,真我就出现了;放弃有限,就会赢得无限;放弃偏执,就可得到内心的安详。如果能够保持一颗平实不乱的真心,佛性当下就会开显。

  佛语禅心(18)

  《佛遗教经解》中说:“汝等比丘,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常乐,即是福乐安稳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居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

  做人不可让贪欲堵塞自己的心智,蒙蔽住自己的眼睛。物欲太强会让人的灵魂变态,变得永不知足以致精神上永无宁静永无快乐。

  佛语禅心(19)

  证严法师说:“才华横溢的人,一方面很容易达到目的,很快就获得了世俗的满足;另一方面,因所求没有止境,又永远不容易寻得内在的圆满,才华反而成了自苦的根源。”

  做人必须要有节制,节制是抵制诱惑的力量,不节制只会是烦恼和痛苦缠绕的人生甚至会走向灾难。人生有节制,生活就有幸福。

  佛语禅心(20)

  赵州禅师说:“你不缺少的东西,正是你没有的东西;你没有的东西,恰恰就是你本来不缺的东西。”

  人生是场无休无情的战斗,做人要时时刻刻向无形的敌人作战。本能中那些致人死命的力量,乱人心意的欲望,暧昧的念头,使你堕落使你自行毁灭。在人生追求的过程当中,我们应该保持知足的心态,心灵安定才是最大的幸福

  佛语禅心(21)

  证严禅师说:“心田要多播善的种子,多一粒善的种子,就减少一棵杂草。及时行善,以免你的心里再起坏念头。凡是做善拖延的人,内心不易与恶事绝缘。”

  善心对坚硬而言是柔和,对难以克制而言是容忍,对冷酷而言是温暖,对厌世而言则是乐趣。善心代表着一种能够被他人欣赏和尊重的巨大的内在力量,随和、仁慈可以激励人们忘我地工作而孤意、强硬则无能为力。

  佛语禅心(22)

  达摩大师说:“若一念心起,则有善恶二业,有天堂地狱。若不以心生心,则心心入空,念念归静,从一佛国至一佛国。若以心生心,则心心不静,念念归动,从一地狱历一地狱。”

  一念不生,万法庄严。一念不生的时候就正,万法归一,无处不庄严,无处不是妙有。修行的根本就在正念,平时一定要提起正念。

  佛语禅心(23)

  慈航法师说:“一个好人,一生当中最耀眼的,是他那充满仁慈的行动,虽然微不足道,默默无闻,也没有人会记住。一切天性仁慈的人,总是热心地做些不求报偿的善事。”

  仁慈的底蕴是高尚的情操,慷慨豪迈是它的风格,仁慈是自觉自愿地投入,与人同行让人一生快乐。人生在世,要做好人好事善于给予爱,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爱和幸福。

  佛语禅心(24)

  佛陀说:“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万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恶言,永远不要出自于我们的口中,不管他有多坏有多恶。你骂他,你的心也就被污染了。说话不要有攻击性,不要有杀伤力,不夸己能不扬人恶。业障深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真正修行的人,从不会在意别人的过失与缺点而是懂得宽容。

  做人,应该看到他人的优点宽容他人的不足。

  佛语禅心(25)

  《佛陀的格言》中说:“莫轻视小恶,以为我不会受报应。莫轻视小善,小水滴不断地落下,最后能灌满整个瓶子。所以聪明的人逐渐积集小善,而致使他整个人充满着福德。”

  人应当“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如果不能防微杜渐,小恶可以积成大恶,终必酿成大害。

  佛语禅心(26)

  《阿含经》有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证严法师说:“土地不耕种,则必杂草丛生,所以行善,要日日行,时时行,不断去行,哪怕是举手投足也要存有一分善念。”

  一个人作恶时,他的心智就有了污垢;一个人不作恶时,他的内心就清净。清净与污垢完全在你自己,别人帮不上忙。我们要一辈子都不懈地身体力行,才能屏绝恶而不断接近善,人格才会日臻完善人生才会日臻完美。

  佛语禅心(27)

  黄檗禅师有首诗:“心如大海无边际,广植净莲养身心;自有一双无事手,为做世间慈悲人。”

  古诗云:“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有了慈悲心,我们的生命才能够是善的循环,而不是恶的叠加;有了恶性,就会无法突破自我。博爱者必得人爱,作恶者终害自己。

  佛语禅心(28)

  《佛陀的格言》中说:“在这个世界上,永远不可能用仇恨来止息仇恨,仇恨只可以用慈爱来止息,这是一个永恒的真理。”

  不要把别人带来的伤害,深深地留在你的记忆中,在那里继续侵蚀你的心;忍辱求和,受辱不怨,既是一种处世方法,也是一种高尚情操。

  宽容是一种雅量,是文明和胸怀,更是一种人生的境界。你宽容了别人就等于宽容了自己,宽容的同时也创造了生命的美丽。宽容还是制止报复的良方,善于宽容的人不会被世上不平之事所摆弄,即使受了他人的伤害,也绝不去冤冤相报,而是时时提醒自己:“邪恶到我为止。”

  佛语禅心(29)

  《佛经译本》上说:“爱产生爱,恨产生恨。若以怨报怨、以恶待恶,将会形成恶性循环!和气致祥、诚心和气比疾言厉色、怒发冲冠的效果好。若能人人诚心和气,势必乾坤朗朗、霁日光和、祥瑞普降。”

  报复是一柄双刃剑,它在将剑刺进对方身体与心理的同时也伤害了自己。但愿我们生活的世界,多一些怀有仁爱宽容之心的人少一些对人施报复的人!

  佛语禅心(30)

  净空老法师说:“凡夫看佛菩萨,佛菩萨也是凡夫;佛菩萨看凡夫,凡夫也是佛菩萨。”

  心里光明的人看别人也是光明的;如果心里阴暗,看别人也是阴暗的。一个人应该时时保持内心光明,不要让任何邪恶念头萌发,防微杜渐使自己的品质更加高尚。

佛语禅心经典语录 篇6

  心清净了,一切都清净;心自在了,一切都自在。

  她和东华,应的是那句佛语,说不得。说不得,多说是错。说多是劫。

  爱斯基摩人捕狼,将涂有血液的刀刃倒插于雪地,狼远远嗅到便趋往舔舐,舌尖割伤,鲜血汩汩,狼也舔的更欢,直到失血晕倒,轻易被俘。正合乎佛语: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舔之。则有割舌之患。有些事当止则止。

  【佛心佛语】佛曰:1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2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3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4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三千繁华,弹指刹那,百年过后,不过一捧黄沙。

  你若不疑,人间不寒。你若不离,世界不远。你若不恨,苍天有暖。你若不语,四海升平.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禅定无烦恼,心如莲花开。

  “随其心静,则佛土净”。

  人生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五取蕴苦;

  万苦贪嗔痴,一经戒定慧

  人生如蔷薇,弃世者鄙其刺,乐世者乐其芬。

  传说惠能就因经中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经文而开悟。

  人生无常,世事难料。生命太脆弱了!生死只在呼吸间,连一口气呼出去,能不能再吸回来都是未知。

  避世青丘的两百多年算不上什么清静,但这两百年里倒是很难得再想起东华,来到九重天,却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看东华的模样,并未将她认出来,她真心觉得这也没什么不好。

  她同东华,应的是那句佛语,说不得。说不得,多说是错,说多是劫。

  佛经有云,闻佛语,要像听情人的话,亲近的人说的深情话,历来是比较入耳的话。想来,以情语来论禅,也是这个道理。

  佛语有云:一切皆为虚幻。是的,在这无边无际的苍穹中。人类是最渺小的存在。同蝼蚁般渺小。但是,纵然渺小,人类也是不可忍视得存在。

  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佛语有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禅钟佛语何把归人劝,换得泪落西湖三月天。

  她与东华,应了那句佛语,说不得,多说是错,多说是劫。

佛语禅心经典的语录 篇7

  1) 懈怠之人,犹如舂杵,有二种事,一者不能自使,日益损坏;二者不能自立,弃地即卧,渐不堪用。——《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

  2) 多少人真正了解幸福?内心能悟就是本性,本性原就已具足安详之道。安详就是真正的幸福,要了解幸福,内心就一定要有智慧。

  3) 学无朋类,不得善友,宁独守善,不与愚偕——《法句经》。注:修学过程中,如找不到真正的朋友,与其和愚痴的人在一起,还不如独守正道。

  4) 智慧是本性外在的显现,修禅的人,修到最后就是开悟,开悟自己清净的本性。开悟的人就能得到永远的幸福、快乐。

  5) 菩萨应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恶事向自己,好事与他人。若自扬己德,隐他好事,令他受毁者,是菩萨波罗夷罪。——《梵网经》

  6) 我们对一切的逆境感受,要学习以欢喜心来接受,不要因过度敏感,而产生错误感受,因而平添了自己的烦恼。

  7) 譬如有人,因其饥故,食七枚煎饼,食六枚半已,便得饱满。其人志悔,以手自打,而作是言:没知半饼能充足者,应先食之。——《百喻经》

  8) 善男子,若能观怨一毫之善,不见其恶,当知是人名为习慈。若彼怨家,设遇病苦,能往问讯,瞻疗所患,给其所需,当知是人能善修慈。

  9) 若闻讥毁,心能堪忍;若闻赞叹,反生惭愧。——《优婆塞戒经——自他庄严品》。注:听到讥讽毁谤,要能忍辱,听到赞扬,反要生惭愧之心。

  10) 若多少有闻,自大以骄人,是如盲执烛,照彼不自明。《法句经》。懂一点东西就自高自大,就好像盲人手执灯烛,照亮了别人自己却看不到。

佛语禅心语录哲理 篇8

  1、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2、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3、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4、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去管别人。

  5、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6、别说别人可怜,自己更可怜,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7、福报不够的人,就会常常听到是非;福报够的人,从来就没听到过是非。

  8、修行是点滴的工夫。

  9、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10、你随时要认命,因为你是人。

  11、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12、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痛苦的,没有例外的。

  13、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14、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15、逆境是成长必经的过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会日渐的茁壮。

  16、你要感谢告诉你缺点的人。

  17、能为别人设想的人,永远不寂寞。

  18、如果你能像看别人缺点一样,如此准确般的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你的生命将会不平凡。

  19、原谅别人,就是给自己心中留下空间,以便回旋。

  20、时间总会过去的,让时间流走你的烦恼吧!

  21、你硬要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22、永远扭曲别人善意的人,无药可救。

  23、说一句谎话,要编造十句谎话来弥补,何苦呢?

  24、其实爱美的人,只是与自己谈恋爱罢了。

  25、为了赞美而去修行,有如被践踏的香花美草。

  26、能够把自己压得低低的,那才是真正的尊贵。

  27、广结众缘,就是不要去伤害任何一个人。

  28、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你自己。

  29、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了一切。

  30、你认命比抱怨还要好,对于不可改变的事实,你除了认命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电亦如露。

  31、应作如是观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32、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33、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

  34、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35、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36、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

  37、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

  38、用心感受生命,发现平凡生活的真义

  39、不执著于得失,平常心是悟道之本

  40、心无杂念才能拥有一颗真正的平常心

  41、只有心无外物才不会被世事所迷惑

  42、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应克服过分的虚荣心

  43、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自己,没必要和别人比较

  44、必要时,放下才是解脱之道

  45、勿偏执一方,中道生活

  46、容纳一切,超越一切

  47、不让内心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左右

  48、荣的任它荣,枯的任它枯

  49、做人能达到心静的境界,就不会迷茫

  50、领会事物的本质,悟见自己的本来面目

  51、施恩未必图报,天天都是好日子

  52、淡泊名利,无所欲求

  53、身在局中,心在局外

  54、感悟人生,与美好的自然融为一体

  55、真情随意地生活,一切都自在

  56、内心宁静才享受怡人景色

  57、任其自然,世间没有永恒的事物

  58、心境恬淡,绝虑忘忧

  59、认清自己,不能超脱就做个平常人

  60、活得投入,不在乎命运的刻意安排

  61、名利就像一只皮箱,要拿得起放得下

  62、调整心情,随缘适意

  63、每个人都能制造幸福,都能与人友好相处

  64、过分客气是虚假的表现,繁琐礼仪是多余的形式

  65、不把人生掌握在别人手中

  66、豁达的人心大、心宽

  67、聒噪不如沉默,息谤得于无言

  68、要真正帮助一个人,就要有容忍庸俗的气度

  69、有些事要认真,有些事不必太认真

  70、养心胜于治病

  71、征服别人不能靠拳头,要靠智慧

  72、批评你的人,是你的亲人和朋友

  73、你的心是怎样的,你就会看到怎样的人生

  74、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伤害别人就是伤害自己

  75、不念旧恶,以德报怨

  76、学会把美好的事物与人一起分享

  77、自制是一种境界,忍辱才能负重

  78、不虑饥寒,不知名位

  79、生死成功,一任自然

  80、放下架子,坦诚做人

  81、眼盲心不盲,助人即助己

  82、命从心生,运由心转

  83、跨越人生的败点

  84、学习知识和掌握本领,需要自己去领悟

  85、心虚意净,明心见性

  86、生命的长度,只在呼吸之间

  87、罪孽本空由心造,心若亡时罪亦无

  88、敢于承认错误,不为自己开脱

  89、做错事不可怕,可怕的是否认自己做过

  90、死水不藏龙,兴云不吐雾

  91、在生活中慢慢积累,水到才能渠成

  92、文字只是工具,理解它靠的是心

  93、以无胜有,以不变应应万变

  94、积极调整心态,做人生的赢家

  95、每个人都能自救,每个人都是一座宝藏

  96、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97、人生就是奉献和付出,没有付出哪来收获

  98、责任让弱者变强,让强者更强

  99、相信自己,做自己的主人

  100、命运在自己的手中,信念决定一生

  101、不思进取的人,生命对他是一种惩罚

  102、把命运转换成使命,做自己想做的事

  103、得意炫耀,是无知的表现

  104、你就是一颗珍贵的明珠,你要相信自己

  105、秉持本色,不要模仿别人

  106、认清自己,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

  107、挖掘自己的潜能,你就是最好的

  108、扔掉身边的拐杖,依靠自己成大事

  109、有的时候,劣势也能变成优势

  110、投入社会,实现生命的价值

  111、责任感越大,成就也越大

  112、自己获益,让他人获益

  113、不要把生命浪费在会后悔的地方

  114、活在当下,让生命流光溢彩

  115、在风雨中历练自己,敢于向困难挑战

  116、接受锤炼,生命才能茁壮

  117、活在掌声中的人,经不起考验

  118、即使有可凭借的优势,也须保持冷静

  119、遭遇逆境和挫折都要抬起头来向前走

  120、放弃跟对手硬拼,全面增强自身实力

  121、只要去努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障碍

  122、人生没有真正的失败,意志坚强终会成功

  123、耐心比信心重要,不妨等到第二个春天

  124、对自己的信仰充满热情,就会创造奇迹

  125、学会将目标分解,一步一步来

  126、找到一个新起点,从头再来

  127、该今天完成的事,就不要拖到明天

  128、先懂低头,然后才能出头

  129、对人尊敬,就是庄严自己

  130、做人要谦虚,不要骄傲

  131、做事应论是非,不能论利害

  132、与人打交道,不同的人不同的对付方法

  133、保持冷静,以平和制怒

  134、劝告朋友也要讲究方式

  135、刻意猜测别人是错误的

  136、为人处世切忌锋芒毕露,争强斗盛

  137、结交比自己强的朋友,结交有学问的朋友

  138、善恶兼容,能忍者自安

  139、调和矛盾时,直接规劝不如委婉表达

  140、不要用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141、墨守成规的人,永远打不开成功的大门

  142、明确谁是竞争对手,奋斗才不会偏离方向

  143、只有思路开阔,才不会钻牛角尖

  144、一叶障目,不见森林

  145、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146、胜利者不是技巧最好的人,而是最肯动脑筋的人

  147、宝物要知道善加利用,不利用就是废物

  148、不盲从,从实际出发考虑问题

  149、别拘泥,有时手段可以超越常规

  150、沉默是金,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

  151、脚踏实地,欲速则不达

  152、跑得快不如长个好脑袋,学会在创新中发展

  153、当直言难以奏效时,正话反说将有更大效果

  154、无论干什么事情,都要掌握正确的方法

  155、谨慎小心,不要鲁莽行事

  156、无事是最大的快乐,是最大幸福

  157、烦恼由心生,不想自然无

  158、不操闲心,不说闲话,不管闲事

  159、不要让眼前的事物蒙蔽心灵

  160、世上一切牵绊,都是忧虑和烦恼

  161、在平淡中追求快乐

  162、自珍、自爱、自敬、自重

  163、正确对待环境,正确对待内心

  164、功名如粪土,富贵如浮云

  165、寸金难买寸光阴,生存就是最大的快乐

  166、远离尘世,好心情比什么都重要

  167、快乐没有统一标准,更没有可比性

  168、快乐源于自身,你想快乐就会快乐

  169、蔑视困难的人,在黑夜中也会露出笑容

  170、打开心灵之窗,高唱快乐之歌

  171、财富可以证明价值,财富跟着爱心来

  172、世界是互动的,接受爱时别忘给人关爱

  173、父母对儿女的爱,是任何人也无法替代的

  174、宽容是美德,是爱的最高境界

  175、友善地接纳别人,你的人际关系必能和谐

  176、凭良心做事,不留遗憾在人间

  17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78、宽恕别人也能拯救自己的灵魂

  179、舍己为人,会获得别人的尊重

  180、善待他人,不忘感恩

  181、夫妻是前世修来的缘,要互相珍惜

  182、享受生活,拥有的就是最好的

  183、时时自觉,念念自知,事事心安,天天惬意。

  184、生计恰为一野鹤,粗疏饮啄总随缘。

  185、天地原为一逆旅,江湖何处是吾家。

  186、心中自有菩提意,窗外秋山始入帘。

  187、若不修内行,唯只外求,希望获福,无有是处。

  188、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

  189、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190、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

佛语禅心语录大全 篇9

  1) 自性变化甚多,迷人自不见。一念善,知惠即生。一灯能除千年暗,一知惠能灭万年愚。

  2) 问:“如何是招庆风?”师曰:“宁可清贫自乐,不作浊富多忧。”——《景德传灯录》

  3) 问:“如何是微妙?”师曰:“风送水声来枕畔,月移山影到床前。”问:“如何是极则处?”师曰:“懊恼三春月,不及九秋光。”

  4) 问:“色身败坏,如何是坚固法身?”师曰:“山花开似锦,涧水湛如蓝”。——《五灯会元》

  5) 心与空相应,则讥毁赞誉,何忧何喜?身与空相应,则刀割香涂,何苦何乐?依报与空相应,则施与劫夺,何得何失?

  6) 非裸行结发,非涂泥绝食,卧地自尘身,非以蹲踞(住),不断疑惑者,能令得清净。以惭自禁者,世间所罕有,彼善避羞辱,如良马避鞭。

  7) 心与空、不空相应,则爱见都忘,慈悲普救;身与空、不空相应,则内同枯木,外现威仪;依报与空、不空相应,则永绝贪求,资财给济。

  8) 心与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应,则实相初明,开佛知见;身与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应,则一尘入正受,诸尘三昧起。

  9) 我们诵咏的经典虽不多,但若遵照着去实践,并从其中获得正确的见解,断除内心的愚昧,身心也会得到净化,不再跟随外界的起伏而变化……

  10) 石巩慧藏禅师在厨作务次,马祖大师问:作什么?巩曰:牧牛。祖曰:作么生牧?巩曰:一回入草去,蓦鼻拽将回。祖曰:子真牧牛。

  11) 仰山禅师问讯沩山禅师次,沩曰:子一夏不见上来,在下面作何所务?仰曰:某甲在下面,锄得一片田,下得一箩种。沩曰:子今夏不虚过。

  12) 底事分明在己躬,不须向外问穷通。但能角处回光照,莫被尘劳困主公。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着。

  13) 仰山禅师问讯沩山禅师次:“未审和尚一夏之中作何所务?”沩曰:“日中一食,夜后一寝。”仰曰:“和尚今夏不虚过。”

  14) 僧问五泄灵默禅师:“如何得无心去?”师曰:“倾山覆海宴然静,地动安眠岂睬伊。”

  15) 自乐平生道,烟萝石洞间,野情多放旷,常伴白云闲。有路不通世,无心孰可攀?石床孤夜坐,圆月上寒山。

  16) 环境的脏乱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任由心地囤积尘埃,而不知清除污垢,去除恶习。

  17) 懂理不懂事,能知不能行,此“理”与“知”就如空花水月,要“理事”相应“知行合一”,才是真理与真知。

  18) 生世间,最苦的莫过于心病,病在不知足,在相互比较,在不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须知不满足的心是最痛苦的心。

  19) 欲此人群中,达彼岸者少。其余诸人等,徘徊于此岸。善能说法者,及依正法行,彼能达彼岸,度难度魔境。

  20) 真正地舍弃一切尘世的欲望的人,便能在此时或将来、此处或任何地方、目前的层次或将来的境界都能获得最高的受益。

  21) 人生不一定球球是好球,但是有历练的强打者,随时都可以挥棒。

  22) 一切惧刀杖,一切皆畏死,以自度(他情),莫杀教他杀。一切惧刀杖,一切皆爱生,以自度(他情),莫杀教他杀。

  23) 犹如葫芦瓜,散弃于秋季,骸骨如鸽色,观此何可乐?此城骨所建,涂以血与肉,储藏老与死,及慢并虚伪。

  24) 第一将自己,安置于正道,然后教他人,贤者始无过。若欲诲他者,应如己所行,(自)制乃制(他),克己实最难。

  25) 弱水三千,取一瓢饮,便能解除干渴;佛法虽有八万四千个法门,如果能够确实奉行一法不违,便能得到利益。

  26) 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宁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

  27) 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人之心境,多欲则忙,寡欲则闲。人之心术,多欲则险,寡欲则平。人之心气,多欲则馁,寡欲则刚。

  28)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

  29) 学佛,并不一定要住寺庙、做和尚、敲木鱼,如果能在社会中时时以佛法为轨范,日进于道德化的生活,就是学佛。

  30) 地上种了菜,就不易长草,心中有善,就不易生恶。与人相处,应能成人之美,涵养容人之德。

有哪些佛语禅心经典语录 篇10

  1、三世诸佛以自心为本师。

  2、若不修内行,唯只外求,希望获福,无有是处。

  3、愚痴的人,一直想要别人了解他。有智慧的人,却努力的了解自己。

  4、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

  5、若能自识本心,念念磨练;莫住者,即自见佛性也。

  6、不见他非我是,自然上敬下恭,佛法时时现前,烦恼尘尘解脱。

  7、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

  8、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9、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10、一切皆为虚幻。

  11、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

  12、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13、现定见闻觉知是法,法离见闻觉知,非达法也。

  14、是心不必更求心,是佛何劳更觅佛,倘于言句上作露布,境物上生解会,则堕在骨董袋中。

  15、依无住本,立一切法无住之本本乎无住,若能彻住则万法一如。

  16、不离当处常湛然,亲切无过此语,觅则知君不可见,但于当处湛然,二边坐断使平稳。

  17、不与万法为侣是什么人,回光自照看,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

  18、信得心及,见得性彻于日用中无丝毫透漏,全世法即佛法,全佛法即世法,平等一如。

  19、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法,总在心源。

  20、做工夫全仗精进之力,真正办道人,无剪爪之工。

  21、悟心容易息心难,息得心缘到处闲。

  22、却物为上逐物为下,此乃是学道省力工夫。

  23、佛法在日用处,吃茶吃饭处,语言相问处。

  24、自性发时,业识来空。

  25、自见性者一切业障刹那灭却。

  26、以精进力,身无疾病,一切怨害,慈心相同。

  27、无量善事,菩提道业,因一事增,谓不放逸。

  28、次于自身善起防护,不应放逸,于刹那中有少动念,应当观察,以正智钩制令正住。

  29、向外驰求,不知摄心返照回光,如是学佛,殊难得其实益。

  30、道人非同善人,如鹤立鸡群,劲挺自持,不顺人情,超群脱俗。

  31、佛祖奚以异于人,而所以异于人者,能自护心念耳。

  32、妄念纷飞之际,正是做工夫时节。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久纯熟,自然妄念不起。

  33、佛法无多子,长远心难得,学道如初心,作佛也有余,始终总不变,真是大丈夫。

  34、修行要使妄相由多而少,由强而弱。定功由暂而久,由脆而坚。

  35、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贼夜惺惺,将军主帅能行令,不动干戈致太平。

  36、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37、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自观自在,守本真心。

  38、所谓无上正等正觉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静心是也。

  39、众生由其不达一真法界,只认识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别执著之病。

  40、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谓绝对没有。

  41、根身器界一切镜相,皆是空花水月,迷著计较,徒增烦恼。

  42、赤肉团上,人人古佛家风。毗卢顶门,处处祖师巴鼻。

  43、不住一切处心即是佛心。

  44、若信愿坚固,临终一念十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之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

  45、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46、知幻即离,不假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47、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

  48、我观是南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罪。

  49、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50、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

  51、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

  52、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我既都无。其如幻耳。

  53、知见立知,即无名本。

  54、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

  55、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

  56、厌离未切终难去,欣爱非深岂易生。铁围山外莲花国,掣断情缰始放行。

  57、报君今日是十六,念佛须当戒淫欲。淫欲断时生死断,便是如来亲眷属。

  58、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因缘生灭法,佛说皆是空。

  59、缘起法身偈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60、七佛通诫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61、迦叶佛偈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62、释迦牟尼佛偈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63、拘留孙佛偈见身无实是佛见,了心如幻是佛了。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

  64、拘那含牟尼佛偈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惧于生死。

  65、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原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

  66、声在闻中,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

  67、三界轮回淫为本,六道往返爱为基。

  68、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林中,心不动则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则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69、自恐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怕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70、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71、当知虚空生汝心中,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

  72、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

  73、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74、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指南,皆不出于此也。欲广叹述,穷劫莫尽,智者自当知之。

  75、嗟乎!凡夫例登补处,奇倡极谈,不可测度。华严所禀,却在此经。而天下古今,信少疑多,辞繁义蚀,余唯有剖心沥血而已!

  76、若信愿坚固,临终一念十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之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

  77、佛言: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贤不可毁,祸必灭己。

  78、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79、佛陀:净化自己完全在于自己,别人无法代替。心要怎么净化呢?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80、有钱也苦,没钱也苦;闲也苦,忙也苦,世间有哪个人不苦呢?越不能忍耐,越会觉得痛苦,何不把苦当磨练?

  81、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是非天天有,不听还是有,是非天天有,看你怎么办?真正的布施,就是把你的烦恼、忧虑、分别和执着心通通放下。

  82、一僧得意的对独园和尚说:心、佛、众生皆空,无悟、无施、无受。独园打了僧一下,僧大怒,独园:一切皆空,哪来如此大火?

  83、禅师讲故事:马不肯分担驴子的负担,驴子累死后,马背负了驴子全部负担和一张驴皮。禅师:马因不肯分担,最后却负担很多。

  84、不要因为小小的争执,远离了你至亲的好友,也不要因为小小的怨恨,忘记了别人的大恩。

  85、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会香的。名声与尊贵,是来自于真才实学的。有德自然香。

  86、佛陀从不勉强别人去做他不喜欢的事情,佛陀只是告诉众生,何者是善?何者是恶?善恶还是要自己去选择,生命还是要自己去掌握。

  87、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

  88、得不到的东西,我们会一直以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为你对他了解太少,没有时间与他相处在一起。当有一天,你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么美好。

  89、不要刻意去曲解别人的善意,你应当往好的地方想。

  90、有时候我们要冷静问问自己,我们在追求什么?我们活着为了什么?

  91、人生不是梦。若是梦,就怕梦醒了,人老了。人的不幸有千万种,而幸福的人只有一种:心境禅定,爱心无染的人。

  92、如是静虑,一切有情,发心非难,常时不懈,能成就者,是则为难。

  93、做工夫不但不起凡情,亦不起圣解,所谓行起解绝,不令知解才绕心中。

  94、能常省察,则一句亦有余,不能省察,纵将一大藏经用完也无用处。

  95、求趣无上菩提者,要净自心,福田方净。

  96、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故。

  97、发菩提心者,非为己利,原为尽十方遍法界,一切极苦有情之所依怙。

  98、邪正烦恼,同一性空,分别假相,妙心现影。

  99、于一切相,离一切相,即是无相。

  100、慕道真士,自观自心,知佛在内,不向外寻。

佛语禅心经典的语录 篇11

  1) 自性变化甚多,迷人自不见。一念善,知惠即生。一灯能除千年暗,一知惠能灭万年愚。

  2) 问:“如何是招庆风?”师曰:“宁可清贫自乐,不作浊富多忧。”——《景德传灯录》

  3) 问:“如何是微妙?”师曰:“风送水声来枕畔,月移山影到床前。”问:“如何是极则处?”师曰:“懊恼三春月,不及九秋光。”

  4) 问:“色身败坏,如何是坚固法身?”师曰:“山花开似锦,涧水湛如蓝”。——《五灯会元》

  5) 心与空相应,则讥毁赞誉,何忧何喜?身与空相应,则刀割香涂,何苦何乐?依报与空相应,则施与劫夺,何得何失?

  6) 非裸行结发,非涂泥绝食,卧地自尘身,非以蹲踞(住),不断疑惑者,能令得清净。以惭自禁者,世间所罕有,彼善避羞辱,如良马避鞭。

  7) 心与空、不空相应,则爱见都忘,慈悲普救;身与空、不空相应,则内同枯木,外现威仪;依报与空、不空相应,则永绝贪求,资财给济。

  8) 心与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应,则实相初明,开佛知见;身与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应,则一尘入正受,诸尘三昧起。

  9) 我们诵咏的经典虽不多,但若遵照着去实践,并从其中获得正确的见解,断除内心的愚昧,身心也会得到净化,不再跟随外界的起伏而变化……

  10) 石巩慧藏禅师在厨作务次,马祖大师问:作什么?巩曰:牧牛。祖曰:作么生牧?巩曰:一回入草去,蓦鼻拽将回。祖曰:子真牧牛。

  11) 仰山禅师问讯沩山禅师次,沩曰:子一夏不见上来,在下面作何所务?仰曰:某甲在下面,锄得一片田,下得一箩种。沩曰:子今夏不虚过。

  12) 底事分明在己躬,不须向外问穷通。但能角处回光照,莫被尘劳困主公。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着。

  13) 仰山禅师问讯沩山禅师次:“未审和尚一夏之中作何所务?”沩曰:“日中一食,夜后一寝。”仰曰:“和尚今夏不虚过。”

  14) 僧问五泄灵默禅师:“如何得无心去?”师曰:“倾山覆海宴然静,地动安眠岂睬伊。”

  15) 自乐平生道,烟萝石洞间,野情多放旷,常伴白云闲。有路不通世,无心孰可攀?石床孤夜坐,圆月上寒山。

  16) 环境的脏乱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任由心地囤积尘埃,而不知清除污垢,去除恶习。

  17) 懂理不懂事,能知不能行,此“理”与“知”就如空花水月,要“理事”相应“知行合一”,才是真理与真知。

  18) 生世间,最苦的莫过于心病,病在不知足,在相互比较,在不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