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钟表》教学反思20篇(荐)
你们是否对《认识钟表》教学反思充满了好奇?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个主题,看看老师们是如何通过反思,总结经验,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让我们一起阅读几篇优秀的范文,相信你们会有所收获!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 篇1
执教完《认识钟表》一课后,心理虽然一阵轻松,但更多的是经历一次比赛之后,心中那万千的感慨。凭心而论,准备一堂课,确实很不容易,无论是钻研教材,制作教具,还是请老师听课,评课,每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更不能省略。但是我收获更多的是,自己在参与过程中,学会了对教材的深入与把握,我欣喜的是,在实验小学这个管理规范的名校舞台锻炼中,在诸多同行的帮助下,在自己一次经历竞赛洗礼与历练中,我也渐渐在成长。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进行教学的。”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对钟表已经有了丰富的体验。如何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采取学生感兴趣的题材吸引学生的眼球与注意力,是我思考与努力的方向。在教学中,无论是认识钟面各部分名称,还是教学整时,感知时序,每个环节我都借助学生原有对钟表的'经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进行同桌合作交流,主动探索。在教学中基本体现了“以生为主”的教育理念。我认为比较满意的地方如下: 1 、教学学情境创设巧妙,动画课件形象直观。首先动画演示主人公不认识钟表引发问题,导入新课―――认识钟面各部分名称――――强化巩固时针和分针―――――给整时和半时分类,从而导出认识整时―――自然过渡到电子表示法,每个环节过渡自然,层层递进。将教学需要掌握的重难点依次贯穿在生动活泼的动画情境中,让学生乐学。 2 、尊重学生的认知,让学生乐“说”。学生对钟表有一定了解,但那是来自生活的感性的零碎的,对某些问题还一知半解。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始终与学生站在同一高度上引导学生探索学习。钟表外部结构认识、时刻的认读写,总是让学生先谈自己知道的,再针对学生不解的地方有的放矢地进行探索。()即便是学生不解的地方,也让其他学生谈自己的看法,用学生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学生的语言帮助其他学生。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构建相关的知识结构。 3 .尊重学生心理特点,让学生敢“动”。整个一节课,让学生在动中完成学习。观察——“眼”动,操作——“手”动,讨论——“嘴”动,多种感官参与,一人动,同桌动,在动中不断体验成功,使思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主动完成学习。 4 、教学中随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学中巧妙设计三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教育。首先通过龟兔赛跑的故事,教育学生做人做事不能骄傲马虎对待,要谦虚,一步一个脚印,才会成功。其次课后让学生听一分钟音乐,而且歌曲的名字是《时间就像小马车》,学生在音乐欣赏中,感知时间的宝贵,恰当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最后通过学生谈一谈自己作息时间安排,教育学生要学会合理安排时间,才能更好地学习与生活。
我认为还有些缺欠的处理:
1 、在时间不够的情况下,应该渗透的德育教育没有进行,草草收场。
2 、另外课后结束的互动环节的气氛不浓,课前没有引导学生练习。
3 、学生在分类环节中所用时间过多。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 篇2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学习,能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而以比赛的形式进行,能充分调动幼儿的竞争意识。活动中通过让幼儿做小主人,让幼儿有一种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幼儿展示自我的愿望,让幼儿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来。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彻底打破了以往单一技能的训练,充分考虑到幼儿的个别差异,有利于幼儿个性的'发展和协调精神的培养。
小百科:钟表是一种计时的装置,也是计量和指示时间的精密仪器。 钟表通常是以内机的大小来区别的。按国际惯例,机心直径超过80毫米、厚度超过30毫米的为钟;直径37~50毫米、厚度4~6毫米者,称为怀表;直径37毫米以下为手表;直径不大于20毫米或机心面积不大于314平方毫米的,称为女表。手表是人类所发明的最小、最坚固、最精密的机械之一。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 篇3
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钟表,在小学数学阶段,认识钟表从一年级持续到三年级。本学期认识钟表的重点是知道钟表的组成,认读整时,学会珍惜时间,养成守时的好习惯。为了方便孩子们认识钟表,给孩子们布置制作钟表的先导作业。在孩子对钟表有了一定前概念认识后开展教学。根据整时的内容,进行了两课时的教学安排。第一个课时着重认识钟面的构成,整时的认读,第二课时认识快几时,几时过一点儿,大约几时等不准确的时间概念,学生体会时间在生活中应用。
考虑到学生初次接触并认识钟表,可以设计先导作业,学生预习课本,制作钟表,从学生预习情况开展学习,你了解到钟表的.哪些知识?学生带着问题进入钟表的学习。第一个课时比较简单,学生能说出钟面的构成,整时的读法和写法,知道钟表的旋转方向,时间前后的不同。经过学生的学习与反馈,我发现多数孩子能认识钟面的构成,会读写整时,但是对一天时间的前后没有概念,之所以出现这样情况,一方面是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对自身时间的使用不关注,不了解;另一方面,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数字不敏感,对顺时针旋转方向不理解,出现前后时间颠倒。
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课上课下练习检查,课前三分钟进行听口令拨钟表的比赛,加强学生对钟表时间的认识,比如现在是9时,请你拨出三小时后的时间。这个时候学生很容易出错,教师引导学生借助直观形象的钟表一起拨一拨,说一说钟表是怎么走的。课下,布置了画一画的作业,学生画出自己的一天并标出时间的两种表示形式。学生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中加强了对时间前后的认识。课下教师也要和家长做好沟通,请家长给孩子出题,孩子拨一拨、说一说整时。教师还可以就学生的易错点进行发问,引导学生讨论,学生在讨论、交流、质疑中加强对钟表的认识。
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用时间分享自己一天的生活,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自己的一天,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利用已有的认知经验对钟表相关知识进行自我建构,从而形成自身的知识体系。或者利用数学绘本、数学故事,学生在故事中认识一天的时间,既形象具体易于理解,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 篇4
认识钟表是一年级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因为小朋友平时对时间的关注很少,也没有什么时间概念。就好比在上课前,我问小朋友:你知道现在大概是什么时间吗?很多小朋友心里其实是没底气的,有说10点,有说1点,可见小朋友的时间观念还是比较薄弱的。而且大部分小朋友对钟表的了解还是很少的。
所以在本节课上,我首先让小朋友欣赏了一些各种类型的钟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再以“与钟表交朋友”的方式来认识钟面,让小朋友自己观察学具钟上都有些什么。大部分小朋友都能说出钟面上有12个数字,还有两根针。但是对于区分时针和分针却不是很清晰。于是我便拿出自己做好的分针和时针,让小朋友先来说一说这两根针是什么样子的,小朋友说一根长,一根短,然后我做动作给学生看,并补充到那一根又长又细是分针,另一根又短又粗(胖)的`是时针,为的是便于学生区分和记忆。并把这两根针贴在准备好的小黑板上,贴出3时整的样子。(为下一个环节做好铺垫)。
认识了钟面后就要来认识整时了。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重中之重。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上,我顺势将之前贴在小黑板上钟表时刻拿出来,请小朋友说说看这是什么时候,很多小朋友都能说出这是3点,但当我进一步问他:你是怎么认的时候,小朋友们都沉默了,于是,我但引导他们,看看钟的时针指着谁,分针指着谁。这个时候小朋友们就马上明白怎么来认识整时了:当时针指着几,分针正好指着12的时候,它就是几时。已经认识了3时,于是我又让小朋友们认一认4时,并说一说是怎么认的。因为只有会说了才说明学生是真正掌握了,所以这里我采用了多种形式(如同桌互说、小组说、男女生说等)让小朋友们说一说是几时,是怎么认的,接着根据书中的情境图进一步加深认识。
反思:
一、孩子是第一次接触写时间,而且还要用两种方法来写,我应该在黑板上多写例子,告诉小朋友应该怎么写。不然,问题就出现了,有些小朋友不知道写在哪里,有些小朋友对“:”已经写好的不明白是什么意思等,或者把这一内容放到下一节课。
二、一节课的内容不能太多,要多多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来设计,才能上好一堂课。
当然,在这节课中,我也明白了,孩子们在课堂的40分钟的时间是多么宝贵。因为是低段一年级的小朋友,所以课堂纪律还是很重要的。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中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思考和分析,成为课堂学习的小主人。他们在这种动态的实践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理解并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而促进可持续性学习素养的形成与积累。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 篇5
《认识钟表》一课是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首先,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受数学知识。让学生说一说在哪儿见过钟表,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深刻体会我们要学习的是生活中的数学,是有用的数学。结合“小胖的一天”的生活情景,这些环节都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利于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探究去发现。让学生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感知“时间”这一抽象的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也抓住学生年龄特征,充分利用好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课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拨学具小闹钟,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近学生。
其次,在教学中,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让学生说一说:你早上大约几时起床?晚上大约几时睡觉?每天你是几时到学校?你知道下午我们几时放学?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同时也能较好地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1~12个数字,分针和时针.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在仔细观察钟表后,学生发现钟面上有12个数字宝宝,12大格,还有长针和短针。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当时针指在几,分针指在12时我们就读几时;当分针指在6,时针指在两个数的中间我们就读几时半。通过教学使学生还了解到钟表的后面有好几个钮,可以开时、定时的;钟表上除了有分针、时针外,还有秒针。
不足之处:认识哪个是时针,哪个是分针时,让学生分辨时不够深入,因此个别学生在认识几时和几时半时会有混淆。还有就是我请学生拨钟时,让他说一说你是怎么拨的,学生的表达不够清楚,还有的同学会说,但是动手就好像有困难了。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 篇6
《认识钟表》是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的学习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
1、结合生活经验,使学生会认、读、写整时;
2、使学生通过观察初步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钟。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建立时间观念。教学重点是认识整时、记录整时,教学难点是特殊时刻的认识。
我们学校数学组全体成员进行了校级公开课展示。
我讲解的是《认识钟表》这一节课,现把本节课的教学反思总结如下:
1、多媒体课件是帮助老师达成教学目标的工具,而不是唯一的途径,教师不应该完完全全被课件所牵引。对于一个游刃有余的专家型的教师来说,课件应该是为他所用,而不是教师的整堂课的思维围绕着课件走。面对课堂上新生成的'问题,教师要灵活机动,巧用教育机智。我之前总是先制作课件,然后根据课件去进行教学设计。然而,贾校长细心地告诉我:“小冉,你把顺序弄反了。教学设计要走在课件的前面,你的课件是围绕你的教学设计而展开的。”这也使我深深体会到自身的不足。
2、教学重点不够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整时、记录整时。教师应该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整时的时候,时针和分针分别有什么特点”的基础上,多次在练习训练中让学生说出自己判断的理由:“分针总是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在反复说、反复观察和讨论的过程中,强化本节课的重点,并使学生的思路越来越明朗。
3、巧妙地利用好课堂生成,使学生的错误成为学生成长的跳板。在学生亲自动手拨钟表的游戏环节,有一个学生在拨6时整的时候,错误地把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弄反了,他拨的是“时针指向12,分针指向6”,而作为教师,我没有立即发现。通过这节课,我也反思自己:课堂上,要多问几个“你是怎么做到的?”“你能给大家讲一讲你的想法吗?”“谁有不同的想法?”其实,这是个很好的课堂生成的反例,而我没有及时发现,并充分利用。
4、在平时的课堂上,就要养成良好的板书习惯。关于教师“板书写什么?”“怎样板书才能简而意赅、事半功效?”的问题,我也深思了好久。最基本的一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最应该板书的。而我却板书了其他内容,唯独教学重点“分针总是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这句话却忘记了板书。追本溯源,还是因为自己在平时没有养成良好的板书习惯,没有把板书的设计做到炉火纯青、游刃有余。
最后,我希望通过自己的不断反思,能够使自己的教育之路走得更远更广阔!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 篇7
这一课时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学生对钟表并不陌生,可是,真是让学生来说一下时间,学生还是没有生活经验,本课时设计时,我设置了孩子们熟悉的生活场景,以此帮忙他们进入情境之中,帮忙他们学习。在学习中,认识整点和大约几时,效果还是比较好,认识几时半,还是有点糊涂。
课程一开始,我设置了一个猜谜环节,抓住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导入很顺利,之后出示课本上的情境图,这个情境图的设置十分好,孩子们认真的观察图片,发现很多的信息,提出了很多的.问题,从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入手,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本事,从而让学生明确本课的教学重点,以便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且,这个情境图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
可是我有一个困惑就是,我拿出钟面模型,让孩子们认识几时半的时候,出现了一点问题,比如,分针指到6,时针指到8和9之间,这个时候应当是8时半,可是开始有好几个孩子说是9时半,我采用的方法是,时针还没有走到9,也就是还不到9时,怎样能说是9时半呢?应当先到9时,才能之后到9时半。一部分孩子会了,可是,还有几个孩子比较迷糊,怎样给孩子解释,才能更好的让孩子理解,这是我的一个困惑。
而对于大约几时的认识,这个本应当是一个难点,我在设计教案的时候,预设是,这是一个难点,在大约几时的认识上花了不小的心思,结果,孩子认识起来,效果却十分好,让我有点措手不及,节省下来的时间,我又回到认识几时半上,结果因为没有预设到,自我也觉得不是很顺,我感觉孩子们也是有点绕晕了。
经过这次教学,我认识到,对课程做充分的预设十分重要,课堂上,什么情景都有可能发生,如果我们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难免到时候手忙脚乱。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 篇8
“认识钟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学得主动,课堂气氛热烈,知识获得与情感体验同步进行。反思本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课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先让学生在自带的小钟上拨出自己喜欢的时刻,再让学生对所拨的时刻进行分类,再想一想整时是怎样看出来的?学生通过比较,异中求同,最后概括出“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的`规律。学生依据已有的经验主动生成了他们自已的数学知识。
2、创设生动具体的学习情境
把对时刻的认识与现实有趣的情境结合起来,不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积极参与尝试探究学习活动,而且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时间,形成时间观念,并受到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的教育。实践表明,学生对数学情境的问题很感兴趣,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整堂课学生都能保持浓厚的学习热情。
3、创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机会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数学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机会,使学生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学会交流,增强合作意识。在“认识钟面”这一环节中,主要通过同桌合作的形式,学生拿出学具钟,拨一拨、比一比、说一说,然后向全班同学汇报。学生在合作中分享着互助与竞争,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实际教学中看出,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彼此的交流中,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中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理解并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 篇9
一、生活化的魅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堂开篇不仅很快就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能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由于时间在生活中是无时无刻不在的,学生对此也有一定程度的感知,所以我一开始就让学生通过猜谜语来回忆上学期钟表的一些知识,从学生日常生活的`作息时间来引入课题,再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去认识钟表,通过讨论,交流的方法由生活经验上升到知识体系。课上,我告诉学生钟表里还有一个小秘密,认真观察的学生才会发现。当我用课件展示时针和分针同时转动但在嘀嗒声中却走得一快一慢的情景时,我发现学生的眼睛、耳朵等各种感官都调动起来,精神也高度集中了。在巩固练习中做找朋友一题时,学生也是兴致盎然,我抓住了这个点,以此贯穿整堂课。
二、 在实践中体验的价值。
学习活动最大的乐趣莫过于能看到学习活动的成果,本课在练习设计中不仅注重了练习的优化,还注重了数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让学生通过学习知道1分钟就是分针走了一小格,那一分钟有多长呢?又能做些什么呢?在此我为学生们设计了感受一分钟到底有多长这一环节。让学生们在一分钟里做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来了解一分钟内能做多少事情。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把以获得的知识、能力应用于生活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意识,使学生体验参与的乐趣。实践活动中学生乐此不疲,各自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意见,课堂顿时成了学生展示自己个性的舞台 。
三、在活动中培养能力、发展思维。
在实际生活中,时间无处不在,所以通过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猜想、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的能力。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是新课程标准精神的体现。教师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一些基本练习,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在生活中。如:拨表练习。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老师的一些作息时间。请同学们拨出这些时间,课件出示,我上午8时05分上第一节课,11:45下班。下午1:25分上班,4时55分下班。让学生动手拨出时间,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好习惯,又有利于培养灵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觉得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是决定新课程实验成败的前提,参与实践的质量是决定新课程实验成败的关键。作为一线教师,及时改变陈旧的教学理念,从观念到行为都要努力使自己尽快进入新课程所倡导的新的课堂生活方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进新课程来。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 篇10
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合作能力较弱,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很好地开展小组活动,是比较困扰低段教师的一个问题。在本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自己在小组活动的组织上不是很得力,需要课后继续钻研。
我想到的解决办法是:
1、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就要多训练,让孩子们在组长的带领下,学会分工合作。
2、在课堂任务的设置上下功夫。在学习提示上要更加地具体,设置的'问题必须更加有针对性,让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自然而然地去合作解决。
3、在课堂生成时要随机应变,不要按部就班地跟着教学设计走,要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尽量地适应学情。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 篇11
《认识钟表》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的内容。这个内容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教材以一个孩子起床的生活场景作为学习线索,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水平,让学生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感知“时间”这一抽象的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实际教学,感触颇深,反思如下:
1、我利用课件,伴着音乐欣赏各种各样的表,学生非常感兴趣。学生看到各式各样的钟表露出喜悦的神情,通过听觉、视觉走进钟表的世界,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
2、抓住学生年龄特征,整节课以兴趣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来。充分利用好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课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拨学具钟表,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近学生。
3、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使学生围绕问题畅所欲言,这样,同学间也有了相互学习的机会。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演示,并伴有声响和颜色的变换,能较好地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1~12个数字,分针和时针.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在仔细观察钟表后,学生发现钟面上有12个数字宝宝,12大格,还有长针和短针。
当然,本课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由于我对新课程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刻,仅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认识时针和分针,会看、会写钟表和电子表上整时的时刻,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这样显然是不够的,数学学习的目的不应该是学生“经验”简单的在再现和累积。
2、由于学生不是经常训练操作实践的活动,所以在操作的过程中,个别学生不是很听老师的指挥,在小组活动中,有些学生的合作意识较差,从动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语言文学表达出来,学生都无所适从,师有代说的地方。再例如:你是怎样知道是8时的,指名说拨钟的方法等等,学生语言组织有问题。
3、在进行小明的.一天练习之后,应该及时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虽然在之前环节有关于此方面的渗透,但这次良好的机会没有把握住,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这一点。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千万不能“拔苗助长”。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还要有足够的应变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这样才会使学生学会数学、热爱数学。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 篇12
《认识钟表》中“认识半时”这部分知识时,课前预设很充分,上课时学生的表现也不错,能进取探讨,总结规律,可是在实践练习时,虽然大多数同学都作对了,但还是有部分同学做的不准确,看半时不准确,画半时明白分针指向6,不明白时针到底应指向哪里。
下课后,我及时的进行了反思,觉得自我在让同学探究看半时,画半时时过于重视分针指向哪里,对时针的位置和方向探究的`不够明确,没有把这部分的探究当做难点来突破应对学生出现的错误,我设计了一堂延伸课,利用这些课堂生成的错题资源,引导学生找出产生错误的原因,找出它们产生错误的共性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探究半时的时候时针应当指向哪里,需要注意的是什么,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让我们更准确的画出半时时时针和分针的位置。能够让第一节课就画的比较准确的同学用它们的方法,它们的语言来来进一步阐述,一帮一交流,沟通。
设计富有层次的习题及时检验并加以巩固,按照这个思路,第二节课上的很成功,学生找到了错误的原因,并自我总结出了看半时,画半时的技巧和检查方法,扎实了看半时,画半时的方法,也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 篇13
理解钟表这是青岛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二单元第一节的资料。这些数据是学生首次尝试建立时间概念。这本教科书介绍了一种挂钟,它描绘了学生放学后通过电话向老师报告回家时间的生活状况。通过对挂钟上不同时间的直观理解,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水平,正确读写整个时间,初步树立时间观念,形成合理安排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我们一年级组的三位老师不仅形成了一个共同的案例,而且根据我们班学生的特点,结合自己的特点进行教学。经过实践教学,我有如下感触和反思:
1。创造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一直在想,如何从一开始就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所以我用课件欣赏了各种各样的手表和音乐,学生们对此很感兴趣。当学生们看到各种各样的钟表时,他们会发出惊喜的叫声,表现出他们的喜悦。他们通过听觉和视觉进入钟表世界,激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密感,营造进取、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识创造良好的环境。
2.掌握学生的年龄特点,全班以游戏为主线,教材编排清晰有趣。充分利用学习辅助工具,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课堂上,学生可以自己拨号,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进取心,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技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并与实践紧密结合。它表明数学来自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中注重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近学生。
3.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自由发言。这样,学生们也有机会互相学习。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演示,伴随着声音和颜色的变化,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初步了解钟面:1&mdash—12个数字,分针和时针。我充分利用了多媒体的视觉演示。仔细观察钟后,学生们发现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正方形、长针和短针。因此,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演示伴随着声音和颜色的变化,这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时钟的表面:1&mdash—12个数字,分针和时针。该课件还演示了分针的旋转如何导致时针的旋转。学生们初步了解,时针每天必须转动两次,以区分几分钟内可以做什么。
本课程也存在许多不足:
1。由于我对新课程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入,要让学生对钟面、时针、分针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能够在钟表和电子表上读写整个时间,初步树立时间观念,显然是不够的,数学学习的目的不应是简单地再现和积累学生的经验。
2.由于学生不经常训练操作实践活动,在操作过程中不太听从老师的指挥。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的合作意识较差。学生们不知道该做什么,从动手操作到独立探索再到语言和文学表达。例如,当知道哪一个是时针,哪一个是分针时,学生没有足够的深度来区分,学生没有自由发言的地方,老师也没有代表他人发言的地方。另一个例子:你如何理解现在是8点,命名和拨时钟的方法等等。学生的语言组织存在问题。
3.学生没有足够的机会独立探索。让学生猜猜现在几点了。虽然也邀请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但小组合作只是一种形式。没有独立思考和观察,学生们渴望与小组中的同学交谈,有些甚至在玩耍。结果观察不清楚,沟通效果不好。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的各个方面,我们都不能;拔出树苗并鼓励。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要有足够的适应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这将使学生学习数学,热爱数学。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 篇14
这几天上课的内容是钟表的认识。第一天上课时,虽然很顺畅的上下来了,但其中存在着不少问题。最主要的是没有注意倾听学生。当我给出图画询问现在是几时的时候,已经有学生知道了是7时,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我还在问小明在什么时间在做什么活动。在这时候可以询问学生为什么是7时,你是怎么知道的。只有注意倾听学生,才能知道学生有没有理解,有没有懂,掌握了多少知识,不能只按照自己的步骤来,做适当的调整,才能更好的进行教学。
这节课的内容编排上还合理,但是漏掉了一块内容就是上午8时与晚上8时的区别。这一部分的处理可以先给出一个时间问学生在做什么,学生给出答案后,说自己与他们不一样的活动,引导学生不一样的原因是早上与晚上。这一节课主要的内容是整时的认识,在引导学生观察时,我是给出了小明的一天,让学生说了在每个时间小明在做什么活动,最后得出分针指向12,时针指几,就是几时的规律。老师的建议很值得学习,这部分的处理可以先给出一个时间:7时,让学生自己说时针、分针的指向,再给出8时。看看是不是一样的.。学生在上一环节已经认识了钟面,接下来直接给出一个时间:10时,让学生自己在大脑里想想,10时的时候时针、分针是怎么指向的。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的记住钟面的各部分内容。
这节课还有一些问题主要是板书没有注意,在说时针、分针时,应该在黑板上板书强调一下。还有一个数学术语的错误,12应该是一个数,而不是数字。
这节课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看着时间在学具上拨时间,但是学具给的钟面上,有三根针,出现了秒针,这部分上课没有讲,给了学生一定的难度,而且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的长度并不能很明显的区分,学生不能很好的练习。在讲过后,让学生拨时间,我在讲台上展示的时候,学生的心思还在自己动手拨钟面,觉得自己掌握不了这个环节,便让学生收起了学具,指明学生拿着老师手中的钟面拨一拨时间,询问学生对不对。对于学具的使用没有处理好。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 篇15
钟表在日常生活中都经常接触,时间的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学生每一天起床、吃饭、上课、下课都要按照必须的时间来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就感知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并且一年级的学生在学前教育时,就初步认识了钟面,所以本节课的资料对于他们来说也并不陌生。
课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先让学生在自带的小钟上拨出自我喜欢的时刻,同桌互相检查,教师巡视指导,然后再让学生对所拨的时刻进行分类,再想一想整时是怎样看出来的?学生经过比较,最终概括出“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的规律。学生依据已有的经验主动生成了他们自已的数学知识,经过教师的不断指导和学生的.不断练习,学生很快就学会看钟面上的整时。
在引导学生将时间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时,经过出示挂图演示小明的一天时间安排,使学生将小明的一天与自我的一天联系在一齐,引导学生经过观察来感知时间,培养学生的观察本事和思维本事,使学生的学习变得简便愉快,激发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进取性,为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供给了良好的环境。最终,我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了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渗透,到达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但在教学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在向学生介绍分针、时针运动的方向时,没有向学生说明这就是顺时针方向。 《认识钟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十单元的资料。这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也是以后学习时分的基础。一年级学生已经储备了一些认识钟表的生活经验,所以大多孩子会看整时,但这些经验只是粗浅的、感性的,对不一样的孩子来说层次也是不一样的。
一、利用生活经验
钟表在学生生活中就应是随处可见,十分熟悉的东西。所以,抓住学生对钟表的已有认识,从一开始的谜语导入,到你明白钟面上有些什么,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并逐渐规范数学用语,比如学生交流的长针、短针,生活中常说的几点钟等。在认识几时后,请学生根据画面及所示的时间用完整的话说说“在什么时候的几时小朋友在干什么”。使学生掌握比较严谨、规范的数学语言,逐渐提升学生的认知。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课堂教学应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认钟表》的设计着力体现了这一理念。个性是学习大约几时时,透过小明和妈妈看电影这一事情,明白“快到7时”和“7时刚过”都能够说成是“大约7时”。从学生身边的事情出发,学生感觉十分亲切自然,学得也个性认真和投入。最终的“钟表修理匠”练习,既搞笑味性,又很好地巩固了数学知识,同时还使数学有了鲜活的生活味。
二、注重动口、动手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钟面上的几时和大约几时,并能根据相应的时间在钟面上拨出来。所以,在教学时个性注重让学生动手拨一拨、动口说一说。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如教师说学生拨,老说拨学生说,同桌合作一人说一人拨等。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并能归纳出: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三、巧设儿歌点题
在新课结束时,我把整课的资料概括提炼成了一首儿歌,读起来琅琅上口,孩子们很是喜欢。
叮铃铃,叮铃铃,时钟叫我早早起。
滴答滴,滴答滴,时钟催我上学去。
分针指在十二上,时针指几读几时。
快到几时刚过几时,都可说成大约几时。
认识时钟真搞笑,珍惜时间寸光阴。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 篇16
钟表在日常生活中都经常接触,时间的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学生每天起床、吃饭、上课、下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来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就感知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而且一年级的学生在学前教育时,就初步认识了钟面,所以本节课的内容对于他们来说也并不陌生。
设计课时,在研究了教材后,我希望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转化为有效教学资源,利用一年级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表现”的特点,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数学问题,并在动手实践之时掌握钟面特征和整点的标准,使原有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伴随着这种求知的过程,使学生在独立思考时,学会广汲博纳,在张扬学生个性的同时学会合作。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积极表现的机会,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先让学生在自带的小钟上拨出自己喜欢的时刻,同桌互相检查,教师巡视指导,然后再让学生对所拨的时刻进行分类,再想一想整时是怎样看出来的?学生通过比较,最后概括出“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的规律。学生依据已有的经验主动生成了他们自已的数学知识。
另外,在引导学生将时间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时,通过出示挂图演示小明的一天时间安排,使学生将小明的一天与自己的一天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来感知时间,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激发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最后,我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了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渗透,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但在教学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在向学生介绍分针、时针运动的方向时,没有向学生说明这就是顺时针方向。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 篇17
通过实际教学,感触颇深,反思如下:
一、处理较好的方面
1、注重培养观察能力,《认识钟表》教学反思 一数。培养观察能力方面我在认识钟面及整时中充分体现了,首先:课件出示钟面让学生观察,看看钟面上都有什么?借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有关钟表的经验,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认识钟面,在这个环节中,我完全让学生通过观察,说说自己的发现,学生能很详细地汇报自己的发现,然后让学生对照自己的钟表再次观察。在学生对钟面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我开始进行教学——认识整时,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学生观察、交流,以及练习的比较,让学生掌握“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2、关注学生的兴趣。
一年级的小学生最爱猜谜语了,一开始我就利用猜谜的形式导入新课:“嘀哒嘀哒,嘀哒嘀哒,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睡,什么时候起。同学们,你们知道是什么吗?”这个谜语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了学生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轻松的状态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来。
3、抓住学生年龄特征,整节课以玩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来。充分利用好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课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拨学具,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近学生。
不足之处:
1、因为学生不是经常训练操作实践的活动,所以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不是很听老师的指挥,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的合作意识较差,从动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语言文学表达出来,学生都无所适从。例如,认识哪个是时针,哪个是分针时,让学生分辨时不够深入,没有让学生放开说,师有代说的地方。再例如:你是怎样知道是8时的,指名说拨钟的方法等等,学生语言组织有问题。
2、练习设计上过于操之过急,老师包办的`较多,学生动手拨时刻的机会不多。
3、动笔写时间时没有先强调一下两种写法都可以,好多学生是自己写出的是其中的一种方法,结果在小组交流时又改成了和组员相同的方法了。
4、对于时针和分针的区别还是停留在表面上,学生大多数是根据生活经验来辨别的,而时针和分针的作用是什么,老师还应该在这儿再次点透彻一些。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 篇18
12月9日,既兴奋又紧张的一天。第一次在这么多老师面前教学,颇有班门弄斧之感。不过,这节课像第一场战役一样,对我的教学生涯来说有着不同一般的意义。我教学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上)《认识钟表》第一课时,为这节课我一直思来想去努力想上出有自己想法的数学课,每一个环节精心打磨,每一句话斟酌半天……前后用了1个半月的时间,终于新鲜出炉。课后的反响还可以,毕竟对于一个新人来说,前辈们都会本着包容和鼓励的态度,心里也开始大了胆子。心里特别特别感谢一个人啊,有她在下面听我上课心里就特别定,大概这就是冥冥中的力量吧!
无论是设计出一堂如何精彩纷呈的课,它始终是为着学生做服务的。在随后的练习和测验中,学生的反馈又让我产生了一些想法。
1、画12时,起先很多学生画的看上去好像只有1根指针。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统一让学生记住画针时一定要带上箭头,并且箭头要正好指向那个数。如果这个小细节在上课时就落实下来,那学生可以走更少的弯路了。
2、半时的画法。在教学半时时,我是让学生学会说这样一句话:分针正好指向6,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半。如果是让学生看钟说几时半一般不存在问题,但是画钟的时候就存在学生该如何把“时针走过几”转化为钟面图的问题。比如说让学生画1时半,有不少学生会喜欢画在12和1之间;但是他们在认1时半的钟面时,却能毫不犹豫地告诉我时针走过1。归根结底,还是学生没有能真正认识到指针走的方向——顺时针。而教科书上也没有涉及到“顺时针”的明确目标,这是与之相矛盾的`。
后来,我想了一想。如果在教学整时时,把课件设计成像一般钟表那样走动,让学生感受从1时到2时,2时到3时……不管是时针还是分针都是朝着一个方向走动,那就是顺时针。让学生在看钟表走的过程中,不仅复习了整时,而且还感知到时针和分针走的方向。那么这就为半时,明确“走过几”这个问题就埋下了伏笔。
3、再过几小时,就是几时?这个问题,在练习中频频出现,而我在设计时并没有涉及到。如果在“学校中的一天”里渗透这样的思想就更好了。比如早自修8时,过了3小时,就是我们吃饭的时间——11时。
4、整时和半时的两个写法。一般电子钟的写法不会对学生造成困扰,机械钟的写法要求学生写出文字,有不少学生就写错字,多一画或者少一画。在教学时,应该注重书写的问题,特别是“半”,不仅容易写出3画的横,而且容易漏掉这个字。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 篇19
《认识钟表》是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的内容。这个内容是学生建立在时间观念上的初次尝试。教材以一个孩子一天的生活场景作为学习线索,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水平,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地感知“时间”这一抽象的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我上了《认识钟表》这一内容后,具体反思如下:
1、我利用课件,出示有声音的各种各样的钟表,学生非常感兴趣。学生看到各式各样的钟表发出惊喜的叫声,露出喜悦的神情,通过听觉、视觉走进钟表的世界,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
2、以小组合作、探究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来。充分利用好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课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拨学具小闹钟,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近学生。
3、在教学中,我以提问的方式,使学生围绕问题各抒己见,这样,同学们也有了相互学习的机会。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演示,并伴有声响和颜色的变换,能较好地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1~12个数字,分针和时针。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演示,在仔细观察钟表后,学生发现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大格,还有长针和短针。于是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演示,并伴有声响和颜色的变换,较好地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1~12个数字,分针和时针。我又乘机追问:“关于钟表的知识,你还知道那些?”我的话音刚落,学生们就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我知道我家钟表的后面有好几个钮,可以开时、定时的”;“我知道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钟。”;“我知道表上除了有分针、时针外,还有秒针。秒针转一圈,分针走一点”
不足之处:
1、由于我对新课程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刻,仅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认识时针和分针,会看、会写钟表和电子表上整时的时刻,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这样显然是不够的,数学学习的目的不应该是学生“经验”简单的再现和累积。
2、由于学生不是经常训练操作实践的活动,所以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不是很听老师的指挥,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的合作意识较差,从动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语言表达出来,学生都无所适从。例如,认识哪个是时针,哪个是分针时,让学生分辨时不够深入,没有让学生放开说,师有代说的地方。再例如:你是怎样知道是8时的,指名说拨钟的方法等等,学生语言组织有问题。
3、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不够,让学生猜是什么时刻,虽然也请学生交流讨论,但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学生没有独立思考和观察,就急于和小组内同学去说,有的甚至在玩。结果既没观察清楚,交流的效果也不好。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同时,在课堂上还要有足够的应变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这样才会使学生学会数学、爱学数学。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 篇20
在课堂教学中,一个好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索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独立地解决问题,发展其能力。本课是一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时间,而时间对于他们来说是熟悉又陌生,为了让学生能科学地认识钟表,在教学时我创设了一系列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自主地学习,探索。
1.创设生活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创设与生活情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感兴趣的学习情境。" 在教学中,我在课的一开始就学生创设了听声音猜猜看的问题情景,课中又为学生创设了淘气一天生活的场景,让学生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认识钟表上的时间,并在自己的小钟上拨出这些时刻,提高学生认识各种钟表的能力。最后,我让学生再结合自己的生活,说一说几时你在干什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2.创设开放的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课堂教学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发展,而开放的情境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发现学生独特的见解。如在学生发现了一天中有两个6时时,我问学生:"你还知道一天中有两个几时?说说你分别在干什么?"它的答案是开放的,这就给学生留下了较大的思考空间。通过交流,我们可以发现,学生不仅认识了一天中的其它时刻,而且对时间有了更深的体会,懂得了时间的宝贵性。
3.创设欣赏的.情境,挖掘学生思维
在课的末尾,我创设了淘气带我们到世界各地游览的情景,本意只是让学生感知时区差的存在,将钟表的认识再稍做引申,以激起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没想到,当我问了一句:你知道为什么吗?学生的回答让我感到意外,如今的小学生,知识面相当的广,有时都让我们感到吃惊。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04-01
04-01
04-01
04-01
04-01
04-01
04-02